您當前的位置:資訊 >  >> 
“封控”在家,情緒來了?心理專家:居家“動起來”,讓身心充滿能量

時間:2022-04-29 17:55:03    來源:義烏市融媒體中心

說到“疫情”,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?

摘不下的口罩,持續的加班堅守,不斷被擱淺的出行計劃,還是蹲在路邊的失業中年人?

的確,兩年過去了,這片陰霾還會時不時聚攏。可生活似乎暫時不會回到原樣,一切依然充滿變數,既然如此,我們只能學著直面內心的脆弱與不安。

本輪疫情發生以來,部分市民由于疫情防控需要,進行居家隔離或集中隔離。那么,在被負面情緒包裹時,會遇到哪些心理困境,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應對這段隔離時光呢?

本期《心理護航》為大家分享幾個真實案例,他們或許和你我一樣,面對疫情引發的各種不確定性,充滿了焦慮和不安。然而,他們卻趁此機會穿過“舊疾”,在病毒帶來的困擾之余,構建了自己的安定與幸福。

“時代的一粒沙,落到個人身上,都是一座山。”今天,就帶大家看看,他們是如何讓這“山”上,開滿了“花”。

劉畊宏女孩“宅”出健康“動”出活力

這幾天,中國臺灣男星劉畊宏的“毽子操”直播火爆全網,很多網友紛紛開始跟著直播一起鍛煉。一周5天,每晚7:30劉畊宏帶著妻子一起跳操,簡單的動作配上“人魚線馬甲線我想要,腰間的贅肉咔咔掉”激勵的話語,再搭配周杰倫經典的《本草綱目》,讓網友們都在爭做“劉耕宏男孩或女孩”。

“堅持了一周時間,現在渾身都得勁,瘦了四五斤呢!”4月27日晚,剛結束一系列的熱身運動,曉麗(化名)就迅速進入狀態,一氣呵成練完剛學會的一套“毽子操”動作,并將視頻上傳至抖音,她管這叫“給劉教練交作業”。而她口中的劉教練,正是近段時間爆紅的藝人、健身達人劉畊宏。

曉麗家住目前處于本輪疫情的“封控區”內,從21日開始隔離,她便把“每日一練”排上了日程。“自己之前也很喜歡健身,會經常去健身房,在家也常備瑜伽墊,最近刷短視頻,實在忍不住稀里糊涂就成了‘劉畊宏女孩’,節奏太上頭了。”曉麗告訴記者,因為有一些健身基礎,劉畊宏的“毽子操”強度還算可以,但有種“根本停不下來”的感覺。

疫情之下,不少居家隔離的群眾被焦慮、恐慌、抑郁、寂寞等負面情緒包裹著。這幾天,曉麗也學著劉畊宏,拖上一家人一起健身,并加入了“劉畊宏女孩”的社交群,釋放了居家隔離帶來的壓抑情緒,也幫助家人排解了焦慮。

寶媽帶娃隔離生活多姿多彩

居家隔離“云健身”、制作甜品、繪畫創作……與曉麗一樣深處封控區的晗晗,在隔離的這段時間里,她與家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,為枯燥的隔離生活添上一抹亮色。

小區從4月21日開始實施封控管理,雖然家人出現了擔憂的情緒,但晗晗十分淡定,“我們聽從街道和社區的安排就好了,平時工作忙,正好有機會和家人聚在一起享受生活。”

隔離的第一天,晗晗變身“小廚娘”,開啟了“居家做飯模式”。金黃的南瓜,做成香甜可口的月餅;雪白的面粉在她的巧手下,成了香噴噴的小蛋糕。“大白”為居民做核酸采樣、志愿者現場維持秩序、社區工作人員送來了物資……她與兒子一起開動腦筋,用畫筆創作了一幅幅漫畫,拉近了母子之間的距離。“我們還一起進行了‘居家隔離云健身’,在家人的陪伴下,孩子玩得可開心了,對我們說以后也要多抽出時間陪他。”晗晗告訴記者。

雖然不能出門,但也要和鄰居積極“互動”。白天,晗晗與兒子一起和其他居民隔空打招呼、互相問好;夜晚在小區群里,大家互相鼓勵打氣,居民們的樂觀心態,驅散了疫情的陰霾。為了給家人和鄰居們打氣,晗晗把自己家的花式隔離生活拍成照片,發在了自己的抖音上。

看著“大白”們每天忙碌的身影,居民心中匯聚出一股暖流,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對“大白”們的感激之情,晗晗將自己和兒子創作這些作品整理后發布在朋友圈,引來好友紛紛轉發點贊,不少鄰居還向她投稿,希望匯編成冊。

“非常感謝這些守護居民生命健康的‘大白’們,他們是最可愛的人。”晗晗表示,每一幅作品都充滿情感,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傳遞正能量。

上班族隔離疫情近了親情

因為疫情原因,昌盛(化名)響應政府的疫情防控政策,選擇居家隔離,遠程辦公。作為企業管理層的昌盛,不敢想象,不到辦公室如何工作?

“突襲的意外事件,已無法改變,能調整的就是自己的心態。”昌盛第一時間聯系公司的行政,反饋居家隔離情況,并讓同事火速把辦公室的工作電腦送到小區。“不能因為隔離就不上班”是他的直接想法。隔離對工作肯定有影響,不過換個想法,配合政府疫情防控工作,隔離起來,也是對公司同事的安全負責。

在家遠程辦公期間,昌盛總結工作感受,在家辦公比辦公室加班還要長。一方面是辦公效率降低;另一方面,對接人員沒及時看到信息,多是在中午午飯前或者下班前匆忙給回復。平時公司就有加班習慣,每天工作到七八點鐘很正常。現在居家辦公工作時長又被迫延長。

“如果有欣慰的地方,那就是早上減少了出勤時間,可以多睡一會覺。”昌盛笑著說。除了工作不耽擱之外,隔離期間最大的收獲就是父母的陪伴、親情的關愛。

為了不影響她在家工作,剛開始父母在客廳還會看電視,正常說話交流,“后面幾天發現家里非常安靜,電視聲音幾乎聽不到,老人之間也少了拌嘴爭吵,是怕打擾到我工作。”昌盛說。尤其是母親,在他辦公期間,會悄無聲息打開書房門,送來一杯溫水放在桌子旁,進來時還墊著腳,生怕弄出聲響。

“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放下工作,和爸媽一起吃飯、一起聊家常。我會跟他們分享工作的情況,聊聊遇到的難題,父親還會像關心十多歲的小孩子一樣,講一些大道理給我聽。靜下心來感受一下,這或許就是生活,就是幸福,也讓我更加理解生活的意義。”昌盛深情的說。

咨詢師建議

用正念享受當下的生活

從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,不自不覺間,我們與它對抗已經進入了第三年。受到疫情的影響,人們在生活、工作、事業等方面變得越來越不可控,原本以前很多確定的事情都變得越來越縹緲了。特別是目前那些因防控需要被“封控”在家的人們,疫情已咫尺之遙,擔心、焦慮、抑郁、恐懼等不良情緒逐漸影響日常生活,內心時常會莫名涌現出一種無力感,讓他們不自覺產生了回避、退縮的消極心理。

這次新冠疫情是繼“非典”之后,對整個社會傷害性最大、影響面最廣的一次流行病爆發。而從人類以往多次戰勝疫的經驗來看,我們面對流行病表現出的心理恐慌和應激,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,影響更深遠。那么,面對持續的疫情,面對“封控”在家的自己,我們可以做些什么,拯救自己不再沉淪于消極情緒中?為此,記者專訪了義烏市城市有愛公益協會副秘書長、親青幫工作室副主任、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賈春梅。

賈春梅表示,面對突發事件或環境的臨時改變,人確實容易會被自己的“原始腦”所控制,不自覺產生焦慮、害怕、抑郁等不良情緒,這是我們身體的一種本能反應,等適應了一段時間后,身體放松下來了,不良情緒癥狀就會緩解。所以,“封控”在家的自己,面對經常來襲的不良情緒,我們可以嘗試通過練習做冥想、深呼吸等簡單方式,讓身體放松下來,擺脫“原始腦”的控制,以此快速適應改變后的環境。

再則,我們可以通過運動調節情緒。人類大腦中有三種快樂物質:多巴胺、血清素、內啡肽。其中,內啡肽可以改變一個人負面情緒,改變對自我的認知,變得積極向上,它帶給人的快樂是非常持久和真實的,一般我們可以通過運動來獲得它。如近段時間網絡爆火的劉畊宏教練,通過簡單的動作、有趣的語言、歡快的音樂,讓人們變得積極樂觀起來。“封控”中的你,也可以嘗試跟著劉教練一起宅家做運動哦!不過,賈春梅也提醒大家,運動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練習,千萬不要過量,否則,又將會對身體造成另一種傷害。

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,這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的必修課。疫情打破了我們平靜的生活,給社會造成了不小的震蕩,讓一些人失去生活的重心和方向,但同時,它也給那些積極的人找到了新的發展機會。賈春梅建議,我們可以趁“封控”在家的這段時間,給自己人生做一個階段性回顧,重新認識自己,或制訂一個新規劃,或學習一項新技能,用正念享受當下的生活。這樣既能轉移注意力,減少疫情對心情的影響,又能為自己解控后做一些積極的準備工作。

“自助者天助也。”我們說:與其坐以待斃,不如奮起自救。世間很多事情的發生,都不是我們人力所能控制的。既然如此,面對疫情的影響,我們就選擇心平氣和地接受,再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機會。相信真正的強者,是不管什么時候,都不會被消極情緒所淹沒,都能積極行動起來,抬頭勇敢地去穿越黑暗,相信你我都可以,共勉!

關鍵詞:

X 關閉

X 關閉